2007年4月3日,星期二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拯救野生“长江鱼”
王薇

  4月1日中午12点,安徽安庆市炮营山码头,一艘艘渔船已归港,渔民们收起了渔网……上海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6个长江中下游省市开始为期3个月的禁渔。此前,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重庆4个上游省市已于2月1日开始禁渔。
  至此,全长6300公里的长江,进入2007年的全面禁渔期。上游2月至4月禁渔,中下游4月至6月禁渔,意味着整个4月,10.4万长江专业渔民不得不上岸,野生“长江鱼”将暂别全国市场。人们要想品尝时鲜的“长江鱼”,只能选择人工养殖的替代品。

  水质持续恶化
  长江流域每年一次的全面禁渔始于2003年,包括鄱阳湖区、洞庭湖区在内的8100多公里江段,禁止所有捕捞作业。长江中的鱼,有了3个月“年假”来休养生息。
  禁渔,是为了增殖渔业资源,促进长江可持续发展。通过近几年降低捕捞强度,加之各地的增殖放流活动,长江水域生态恶化趋势得以放缓。长江流域已建立26个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,其中国家级4个、省级9个。
  但这些仍然难挡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。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的监测数据显示:长江的青鱼、草鱼、鲢鱼、鳙鱼“四大家鱼”近年来鱼苗产量持续下降,由最高年份的300亿尾下降到目前的不到4亿尾;长江近年来的捕捞产量已降到10万吨左右,不足最高年份的1/4。
  持续恶化的还有水质。国家水文局2005年的监测资料显示,长江流域Ⅰ、Ⅱ类水质比例只占31%,Ⅲ类水占34%,其余都是Ⅳ、Ⅴ类和劣Ⅴ类水,其中工业和人口比较密集的长江中下游上千公里河段,沿岸水质基本都在Ⅲ类和Ⅳ类之间。而且,长江口海域无机氮和无机磷全部超标,近海富营养化严重。
  没有好水,何来好鱼?渔业专家表示,如果5年后长江70%左右水体变成Ⅲ类以下水质,达不到渔业水质标准,长江部分水生生物将面临灭绝,长江生态平衡被打破,甚至将危及沿岸居民用水。

  捕捞并非“祸首”
  “渔业生态形势严峻的背后,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与渔业资源保护的矛盾。”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局副局长马毅一针见血地指出,保护长江生态已迫在眉睫。
  其实,捕捞并非破坏渔业生态的“首犯”,水域污染和水工建设对渔业资源的损害远重于捕捞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长江有污染源超过3万个,沿江394个主要排污口一半以上没达到国家标准,长江流域年均污水排放量约256亿吨,占全国的42%以上。过量排放超过了长江的自净能力,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加剧。
  与此同时,渔业污染事故近些年呈上升趋势,严重伤害了长江鱼类。2004年某化肥厂超标排放导致沱江受到严重污染,造成天然鱼类死亡近28万公斤。根据湖北省渔政部门的统计,2000年至2004年该省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就有687起。“水域污染事故引起生物链断裂,进而造成的生态损失是难以用效益数字估量的。”马毅说。
  水电工程、采砂作业、疏浚航道、围湖造田等水工建设的增多,也是渔业水域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。

  统一管理体制
  “保护渔业资源,保持生态平衡,禁渔只是一个方面,必须加强综合控制。”在渔政部门,许多人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。
  据渔政部门介绍,长江流域跨区管理问题日益突出,仅凭属地管理很难做到投入、监管的同步性,不利于实施整体养护计划。专家认为,建立统一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,对加强长江渔业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。
  此外,渔业专家还呼吁,建立健全符合长江渔业特点的法律法规体系,是保护长江渔业生态的根本,同时还需要落实地方行政领导环保责任制,严格考核,扭转“边治理、边污染”的现象,不再让水中的鱼儿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。(王薇)
  据《人民日报》